close
大學時期修生態學時,對一個名詞很深刻很著迷
「ecological niche」,一般譯成生態棲位
它的意思是:在一個生態系統裡,每一種物種都有一個最適合他生存的適當位置,生態棲位涵括了物種的生活空間、食物來源、覓食方式、作息時間、移動和生殖行為等等
例如在一個森林系統裡,有些鳥類固定在樹冠層活動、覓食,以吃到某種昆蟲;有些則善於跳躍追逐,因此生活在樹林底層;有些只能啄樹洞吃吃小蛀蟲子,嘴巴便發展長喙狀;有些長於在溪流中捉魚,嘴巴亦因此而特化,以方便進食。
這些都是因為生存需求而演化出來的生存策略,為了生存,每一種物種都要學習適應環境而演化出最適合的生存策略,或者遷徙尋找最適其營生的環境
大自然的生命驅力誘使物種們演化自己的內在基因、也驅動生命尋求外在可依存的環境,以求繁衍產生下一子代,電影侏儸紀公園裡便有了一句這樣的名言「生命自會找到出路的」。
出了社會後,每當生活中、工作上遭遇較大的挫折時,生態棲位這個名詞,便時不時出現在腦中,讓我反覆思考著,自己放對了位置嗎?或者,自己是否缺少了在此環境下需具備的能力?
托爾斯泰曾說過「人人都想改變世界,卻無人想要改變自己」。
想想自己的個性、特色,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型態嗎?你找到了你自己的生態棲位了嗎?你需要改變你自己嗎?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