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人,那些夢...單純的夢想,踏實堅持地一步一腳撩下去,在口水紛飛政治掛帥的年代,格外令人動容。
-----
當一個社會投注相當大的心力在政治紛爭上在選舉搏鬥爭逐上,反應著,這社會的進化仍在不成熟不穩定的變動時刻,太多的名利地位或運作空間,懸在公堂議會中等待勝出的政客飽食大餐。
那似乎變成歷史輪迴裡擺脫不掉的悲哀,掙來的民主選票符合了區域民主精神,卻長久牽絆於鄉愿文化的短視小眼和近利。

多少年來,多少政治精英上台下台,典範制度仍難以建立,人的意志強過制度的脆弱,不幸,我們仍在泥淖中彼此撕裂,耗蝕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互信,流逝國家能量。

沒唸過政治,不諳於法律,但我總個以為,民主不是只有選票的形式而已,「權責相符」該也是民主制度裡相當重要的一環,那是檢視制度設計與運行的標準之一,掌握最大的權力擁有最多資源的人,應該負擔較多的責任,當一家公司行號、一個國家社會賦予領導階層更多的權力與榮耀,相對的,這些領導幹部便需要擔當較多的責任與使命,呵護保守這個託付他們權力責任的地方,為前瞻的願景亟思更多的擘畫與行動,統領協商整艘船艦往目標前進。

但是,除了失望,我們還能做什麼?

底下轉載自中時電子報951019 中時社論[用心領略另一種台灣的美麗]

在顏色政治的瀰漫與喧囂中,台灣有許多面貌其實已經被遮蔽,宛如一顆不斷蒙塵的明珠,讓人早已忘卻其曾經的璀璨。惟有不經意間拭去幾許塵埃,或許也才會驚覺,我們曾經忽略過多少身邊的美好!真的,台灣不是只有倒扁與挺扁,也不是只有罷免與制憲,台灣還有許多平凡的夢想家隱藏在各個角落,用他們的執著與真誠,去打造各種可能。也可以說,只要我們換一個視角去看台灣,誰都會領略到一份驚喜,原來在許多令人想不到的地方,其實含藏著無數的生命力。

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與帝亞吉歐公司所合作推動的「KeepWorking夢想資助計劃」,如今已經邁向第三年了,這個全球性的公益活動從二○○一年從美國起步後,陸續在許多國家推展,曾在許多國家締造過無數為人津津樂道的圓夢故事。二○○三年在台灣起跑後,也同樣寫出許多精彩的篇章。許多平凡人物當初無法實現的夢想不僅一一落實,甚至還成為一種傳奇。也因為這樣,對於今年獲得資助的幾位夢想家,我們對他們的計劃也投以更多的關注。至少我們認為他們愛台灣的方式,比更改國營事業名稱的操作,更貼近這塊土地上的人民。

我們不妨簡略的看看其中三位夢想家的故事吧!

邱盧素蘭,一位六十五歲的阿嬤,在卸下家庭主婦的重擔後,一頭栽進最耗費經濟與體力的飛羽攝影。每天扛著重達二十公斤的攝影器材,在荒郊野外捕捉鳥兒的身影。由於她同時擔任國小鳥類生態調查的顧問,很快就發現到台灣中小學的自然學程欠缺完整的野鳥飛羽影像教材,於是毅然投入對台灣三百種常見野鳥圖鑑的影像拍攝,短短三年內她就完成二五五種鳥類影像紀錄的建立,而剩下的四十五種則是屬於過境期間的候鳥,因此她計劃遠征這些候鳥的繁殖區如印度、日本北海道或加拿大等地,期盼完成全部三百種鳥類影像的拍攝,供做未來中小學自然學程的教材。

林建享,一位專職的紀錄片工作者,學校畢業後赴蘭嶼拍攝紀錄片,即與當地達悟族結下不解之緣。二○○一年參與台中科博館達悟族傳統大船的建造之後,即認為它不應僅只是作為「展示」的物件,根本應該拿到大海中去划行。有鑑於往昔曾有達悟族划大船航向菲律賓與印尼巴丹島的紀錄,於是他期盼藉由一半台灣一半蘭嶼共同造舟,再一起以划大船的方式,由菲律賓或印尼巴丹島啟程航向台灣,讓這趟航行成為一趟不同社會文化相互觸碰、相互認識的文化旅程。

王徵吉,資深媒體攝影記者,一九九二年因為報導台南七股槍殺黑面琵鷺事件,開始投身黑面琵鷺的保育與推廣工作。由於黑面琵鷺每年過境台灣的數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二,為了建立完整的生態紀錄與研究,王徵吉幾乎耗盡全部家當積蓄。如今他決定前往黑面琵鷺的繁殖區包括南北韓交界、中國大陸遼東半島以及其它的度冬區如日本、越南、中國等地,為此一瀕危鳥類留下配對、孵化與養育的紀錄,並建立起黑面琵鷺全球第一手的珍貴資料。

細數這些待實現的夢想,部分不也是你我曾經有過的想望嗎?有許多政治人物為台灣劃下許多人為的疆界,並在這些疆界上構築出無數虛妄而無謂的爭辯,當這些爭辯塞滿人們視聽空間的時候,還真會讓人錯以為這就是台灣的一切,然而當我們仔細品味這些小人物的夢想,閱讀他們的故事,才讓人稍許回神,驚覺台灣其實還存在著許多自然與人文之美,等待著我們去發掘、紀錄與守護。

所幸在這塊島嶼上還是有許多人珍惜這一部分的台灣,也願意為它們而奉獻心力。而我們一直深信,只要多一個小人物的夢想被實現,台灣也就更多了一份珍貴的資產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