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出社會工作後,要找到一起爬山健行的熟識夥伴,已經越來越難得了,要呼朋引伴去親近高山、去探索森林原野,越來越像是上班族的遙遠夢想啊。
那年冬天,便跟著高中好友(盒子↑),以及他們登山社社友們,走了一趟能高越嶺古道行。
說起這古道之形成,乃早期的泰雅族人往返南投和花蓮之間的遷徙路徑,到了日據時期,日本人爲了控制原住民,又將之修築成警備道路,而後來的台電公司,再爲了調配台灣東西向電力之供輸,便沿著此一古道線路架設起百來座高壓電輸電鐵塔,並拉起電纜,修築橋樑,蓋建了幾座保線所,以提供鐵塔及管線維護保養之需。
由此看來,此山徑可算是極具歷史意涵的台灣古道了,這條古道便在歷史雲煙中,蜿蜒穿越了中央山脈,橫貫了台灣東西。
於是,我們的穿山越嶺之行,便由廬山附近的屯原入山,循著過去泰雅族人遷徙的足跡,經雲海保線所、天池山莊、(奇萊南峰、南華山)、檜林保線所、奇萊保線所、天長隧道、磐石保線所,最後由花蓮秀林鄉銅門村下山,三天三夜的行程,是一次對自己的體能和耐力的測試訓練,也是和老友們敘舊重溫年少舊夢的聚會。
週四晚的半夜裡,大伙約在台大門口集合,接駁小巴士隨即由北南下行駛,一路在黑夜長龍中馳騁,在城市街燈間行轉,從台中再進埔里,經霧社到廬山。
凌晨三點半,我們到達屯原登山口,下了車大家開始分組分工地搭起帳棚,趁天亮之前,先補些眠以儲蓄精神和體力。但冬日的清晨,溫寒露深,連呼吸的空氣都覺得清澈冰冷,這郊外的初夜淺睏,也只能輾轉難眠,起床後大夥趕緊煮了點熱湯加早糧,暖暖身子。
我隨意在登山口晃晃,崩塌地邊緣長了甚多的台灣赤楊,在幾棵樹幹頂梢,碰巧清楚地看到一團一團的槲寄生,看到平地難見的植物,一下子撐開了我的昏沉瞇眼,想起這不易遇見的寄生植物,關於這聖誕節飾品的由來以及西方神話的古老傳說,關於祈求愛情友情長遠的祝禱等等,而這個聖誕飾品所代表的祝福以及帶來幸運的古老傳說,剛好送給我們當起步健走的伴手禮啊。
(槲寄生)
由於久未健行爬山,從登山口出發沒多久,我便發覺起始的步子逐漸沉重,是體能負荷的初考驗,但待漸漸調整好呼吸和步伐搭配的韻律,熟悉那樣的高度和環境後,越走也就越熱切了,感到漸入佳境的暢快,果然是「萬事起頭難」,俗語不愧是通俗好用又有智慧。
雖然略感吃力,但也發現,四處可見的台灣紅榨槭已換上一襲亮紅衣裳,參差列隊歡迎旅人的參訪,青楓也打理著透紅色耶誕裝扮,連楓香都跟著穿出淡淡的黃橙色冬裝,一起繽紛了這片森林的色澤,頓時讓人覺得神清氣爽,甚至連紅褐色的紅榨槭落葉,都積滿步道兩側,不管每一次目視著向前眺望、或者向下俯視山徑,都可以領受到澄紅透徹的貼心禮物,像在犒賞遊人的辛勞。
沿路不時也可以看見玉山假沙梨的鮮豔紅果,綴滿樹枝上,鮮豔的小果實搭配在綠色山林間,顯豔四射,像是中海拔的小小紅鈴鐺,不但招搖吸引著眾多鳥兒前來一親芳澤,也爲翠綠山林添上一股紅豔嫵媚的年節應景。
(驚喜地在山徑旁發現玉山石竹)
(結了紫紅色果的普刺特草,好像很好吃的果子啊)
(有著缺口的心型葉--青牛膽)
緩步來到台電的雲海保線所,海拔2360公尺,地如其名,我們果然可以在此看到雲海,這是此行中的雲海初探。過了雲海保線所,經過一片白木林,這片歷經森林火災後沉寂的樹林,凋零蒼白,但他們卻仍堅挺依舊,像不屈的漢子,固守家園,意志不倒令人側目。
經過森林火災後,這片白木林外圍及間隙裡,則明顯地多了些火災後的優勢種--松樹的生長,剛好印證了生態書上常寫到關於演替消長的例子,因為森林火災剛好催化了松樹種子的萌發機制,讓生態演替得以繼續發生,大自然的巧妙安排,讓萬物在各自的生命循環裡尋找機會和出口,而得以生生不息繁衍下去。
循著古道走,續到天池山莊,標高2860公尺,鐵皮山莊攏罩在白茫茫的霧氣裡,已無緣欣賞夕陽餘暉,天很快就暗了起來,氣溫一下子更冷了些,夥伴們升起爐火開始煮晚餐,在張羅晚餐的同時,有人就著爐火烤起手來,一旁見狀,大家也放下手邊事跟著圍攏著烤起爐火玩鬧起來,
呵,那情景彷彿是大家的年紀突然退縮回十六七歲少年人的玩鬧,想來好玩好笑,因著赤子心一片宏誠。
晚餐就在大夥話當年的笑鬧中結束,就著營燈,窩進帳棚裡聊聊近況,卻漸漸發覺,一天的爬坡走動竟也讓我們這一群坐三望四的上班族漸漸覺得累了,一個個就早早地倒進帳棚睡袋裡,便要頹然呼呼大睡。
(待續,三之一)
- Apr 30 Sun 2006 19:16
[登山] 能高越嶺古道(1) 榨紅繽紛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